我一直认为,Web 2.0 的核心只有一个:用户参与。所以我一直认为论坛是 Web 2.0 最早的一个原型。其实即使在 Web 1.0 时代,也出现过许多现在所谓的2.0的东西,例如 donews 的个人专栏,除了界面差点,和现在的 Blog + 聚合器 又有多少区别,再如 Ctrip 的景点点评,难道比现在的豆瓣差多少。真正优秀的网站,总是会想做好网站的方法,并切力实现。
许多火的东西,都是先在小圈子里传开,然后又因为它确实有价值,才进入大众视野。现在的 Blog,肯定是未来互联网上最火的应用之一,它的火不是因为它属于 Web 2.0,而是它离“以人为本”更进一步。相对论坛,它更能长久吸引用户的参与,你能想象徐静蕾担任新浪的斑竹吗,但是她在新浪的 Blog 里却乐此不疲,Blog 的单位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用户,如果 Blog 和现实中的人真正连接起来,它产生的价值肯定是巨大的。
5DBlog 不打算作为独家拥有,而是打算把它做成产品销售给其他网站。在前期的一些合作过程中,碰到了一个大部分网站都会碰到的问题,那就是论坛用户已经存在了,而且用户名允许是中文的。这个给 Blog 和论坛的用户统一造成了一点小麻烦,毕竟用个 http://胡海.5dblog.com,不如 huhai.5dblog.com 来得地道,所以大部分情况下,禁止了论坛中文名的博客激活。
在这个方面,很佩服网易的预见性,虽然丁磊说网易比起其他门户犯的错误少,但并不是没犯过,至少网易早期就有两个明显的失误,第一个是 banly 提起过的迟迟不启用 163.com,而是从 nease.com 改到 netease.com,据说还花了 5万美金,简直愚蠢到家(我倒是觉得可能和当时卖给广州电信的 163.net 邮件程序有关系);第二个是社区开起来后,居然是广州,北京,上海三个社区的用户是可以单独注册的,好在后来及时纠正,按照先注册先拥有的做法统一了三个地方的用户,还是损失了不少人气。好在早期互联网人数不多,而且在服务上也没一个象样的对手。
不过经历了几个小失误后,网易发展就不一样了,牢牢抓住了用户为中心的本质,围绕用户开展服务,例如我在网易,申请一个通行证,lakesea的信箱是我的,博客是我的,个人主页也是我的(如果交钱的话),同城约会还是我的(当然,如果交钱的话),而且可以取一个中文的怩称,也不损失个性。不过这个情况在新浪就不是这么回事了,我虽然拥有lakesea的用户名,但是信箱却不是我的,又重新申请了一个lakesea-5D的信箱,谁愿意在一个网站上用不同的用户名倒腾来倒腾去,从抓用户的角度来看,新浪比网易差的不是一点点,而且有些事情想改都改不回来了。
真不知该称赞动网还是抨击动网,它弄个这么方便的论坛程序,让几乎所有的大大小小网站,都用上了论坛,所以许多网站一问注册用户有多少(包括我们自己,虽然不是用动网),都是几万几万,其实都是论坛注册用户,论坛的性价比实在太高了。这也导致了长期一来,网站的用户就是论坛的用户。
对于一些只有论坛的用户倒也正常,许多网站有丰富的内容,行业里有很大影响,它的浏览者包括行业内许多只会看看新闻和用用邮件的用户,这些用户虽然电脑技术不行,不过专业方面是顶呱呱,难道这些用户不该是网站的主体用户吗?如果给他们提供个邮箱服务,再提供个博客服务,再给他个网络硬盘,如果他刚有小孩或者是位年轻女士,他肯定还愿意申请网络像册,为什么一定逼他上论坛和一帮毛孩子混呢?可惜的是,想把这些系统全整合起来不是件简单的事。
无论整不整合,整合是迟早的事,论坛再火,冷清是迟早的事。如果把论坛用户看作网站用户,非得和什么系统都弄个深度整和:发帖子的时候会自动拷到博客里,发新闻评论的时候非得到论坛注册一次,最后做来做去,还是做论坛,所有的用户,还是论坛用户。
如果论坛用户还在用中文名(而不是英文用户名+中文怩称),就必须考虑一下了,这个网站是否只做论坛,还是要面对更多用户,如果是后者,至少该考虑考虑如何给用户提供免费信箱,提供免费博客,免费像册这些常规服务,又该如何给用户提供网站的核心服务?想明白这些后,会发现论坛用户和网站用户并不是一回事,我认为现实情况下,应该暂时先把中文名注册给禁止,以期在以后整合的时候损失最小。如果动网一直不提供英文用户名+中文怩称的模式,其他论坛的机会就来了。
真正的网站用户应该是网易的通行证或者是微软的Passport,用户就是用户,所有的系统,都是围绕用户进行的,我爱上论坛就上论坛,爱开通博客就开通博客,爱买个网络硬盘就买网络硬盘,抓住用户,才抓住网站的根本。